太极养生
太极拳与养生
2011/3/24 10:45:43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拳是人们熟悉的拳种之一,武侠小说对其的渲染和它独特的养生技法则是人们熟知它的原因。太极拳流派众多,大致可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下面我就谈谈他们之间的关联。 陈式太极拳据说为陈王廷所创。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后来陈式太极拳有先后分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这是不争的实时,所以有人说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的架子

    太极拳的架子,严格的说来,与其他拳术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对于身法的要求上也没有十分的特别之处,但是对于腰部及脊椎的运用那是有着独到之处。其要求腰部要松塌,裆部撑圆,脊椎挺直保持重心的垂直,这样就极大的使得人体的中心下移,如同生根。从这里一点上可以看出,太极拳巧妙的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两臂的运动,在沉肩、坠肘的基础上,如同两根软鞭,围绕脊椎进行圆弧运动。圆弧运动的特点就是使其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这样运用很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1) 科学的劲力

    太极拳的劲力,不同于其他拳术的劲力。根据太极拳其拳理的要求,太极拳的劲力可分为:缠丝劲、螺旋劲、弹簧劲。“八法”之中包涵这些。从力学的角度可以分析,这几个劲是科学的。基本上是利用小的力通过离心或向心运动而赢得大的力矩。

    太极拳的缠丝劲力的产生是太极拳不间断的圆弧运动产生的。缠丝劲,不仅体现在两臂的运动上,而且体现在整个躯干上。每一举动,都含有缠丝劲。缠丝劲的运用,不同于其他劲路,它运用沾、连、粘、随,巧妙的运用圆弧将对手的劲力化掉,然后随即顺着对手的劲路发力。
    太极拳螺旋劲的产生是肢体内部自身的旋转运动产生的。螺旋劲 ,同样体现在身体的每个部位上,特别是腰部。腰部螺旋劲的培养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特别重要的。螺旋劲是肢体内部的圆弧运动,产生的效果同样是离心力的效果。
    太极拳弹簧劲的产生是肢体在放松时首先内合,然后瞬间发放产生的。弹簧劲的产生就向弹簧的运用一样,先收后放,是太极拳的练习中最为难练的。
    太极拳内劲的具体的练习方法,必须在练好架势的基础上,充分的理解太极拳的拳理,科学的运用太极拳的招数,坚持持久的练习,才能把外形的东西转换为内在的东西。
    (2) 科学的训练步骤

    对于太极拳的训练,恩师在世时,曾经讲过传授太极拳有一套的方法。并讲:此为太极拳祖师爷传拳时立下的规矩。练习太极拳必须按照祖师爷的传授方法进行练习,否则练习的效果不会明显。我们不妨对对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进行分析:

    (1)盘架

    盘架子,有叫练拳架,也叫练套路。一套拳术一般由无数个拳架子组成。每个拳架子都有自己的使用招数,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有相互的联系性,整个套路就是无数个招数的组合。所以说,练习好架子也是对招数的练习。太极拳的盘架子一般要求先慢后快,然后由快到慢,这样反复的进行练习,对于每个架式进行拆开练习,达到对每个架式都融会贯通,对于每个招数的运用达到随心所欲。太极拳的架子练习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松静的练习。

    松静的练习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首先“静”讲的是要静下来,使大脑排除一切杂念,意识集中在练习拳术上来,一举动则要在意识的支配下运动,这就是太极拳练习时所讲的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松”讲的是用意念支配四肢关节及肌肉群的放松,化掉原来的僵硬之力,使气血达到四梢。“松”的练习,要在大脑意识支配下有的放松,不是无意识的放松,是运化僵劲,灵活关节、肌肉群的运动,也是培养缠丝劲、弹簧劲的关键。太极拳所讲的“化僵为柔,练柔蓄刚”就是在“松”的练习的基础上练成的。
    第二、‘八法’的练习。

    八法既是太极拳的骨干,太极拳每个门派都遵循八法。八法之中棚是基础,是关键。捧法:贯穿于太极拳的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捧法的产生是在人体关节放松外撑,拉动肌肉群产生的,是由里向外的一个劲,是一个无形于招数的劲,也是太极拳的实战接手常用的基础方法。捋法:是在捧住对手后借对手之力,顺劲捋带。挤法:是在捧住对方的手后,用手或臂将对手挤出。按法:是在捧住对方的手后,用自己的双手由里向外推出。采法:既拿法。是在捧住对方的手后,顺对方的劲将对方采住。列法:是在采住对方后,向左或右突然法力将对手列出去。肘法:肘法的运用很多,是近距离时,采住对方或被对方采住时运用。靠法:靠法的运用也是近距离时,捧住对方化掉对方的劲路进步利用肩、臂、臀、背进行靠打对方。 “八法”贯穿于太极拳的每一个招数,而且不是孤立的,每一个的劲路都是随着对方的变数而变化。“八法”的的练习,首先进行单势的练习,然后两个或者几个劲路联系起来进行练习,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
    第三、“五行”的练习。

    “五行”的练习,不单单是对于步法的练习,而且是对于身法、手法的综合练习。“五行”之中“定”最为关键,“定”的练习也就是桩功的练习。一个练拳多年的拳师,与对手搭手后被对手轻轻一拨便飞了出去,这就是没有桩功的表现。“进”、“退”、“顾”、“盼”的练习都是在“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进退顾盼步法的运用,是在手法的配合下进行,并不是孤立运用。太极拳拳架对于步法的要求十分的严格,避免重心的双重。始终保持着腿部重心的灵活性,保持者进退的灵活。与对手的搭手后,八法的运用必须在五行的配合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巧妙的发挥身体的整劲。
    第四、单式练习。

    一套太极拳是由无数个单势组合而成。对于每一个拳势的练习必须要融会贯通,首先要摆正架势,然后要顺其劲路,最后要掌握每个架势的功防含义。单势的练习,虽然干枯无味,但是对于太极拳系统的功法将是一个基础。
    第五、组合练习

    太极拳的单势练习成熟后就可以进行组合练习。组合练习的原则是:使每个拳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首位呼应,既前一个拳势的收势是后一个拳势的起势。这样练习就能达到连绵不断的效果。
    2、带拳

    带拳是在练习完一套拳术后,有老师在前面,学生在后面进行带领练习。关键的是进一步的掌握整套拳的快慢节奏,调整拳术架势,身法的正斜,步法的高低,手法的开合。通过老师的带拳,学生的架势才能规范。带拳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老师长期的带拳的情况 才能逐步的完善太极拳的整套拳术的演练。
    3.拆招

    拆招主要讲的是拳术的具体运用。太极拳的招数可以说由无数个招数组成,每个招数既有着独立的用法也有着相互联系的用法。对于太极拳一个招数的应用,可以理解为无数个用法。这一点也说明了太极拳为什么出现众多门派的原因。太极拳拆招的练习,包括以下几种练法:首先为配套练习,然后为散推手练习,最后为技击练习。
    4、内功的练习

    大凡练习武术的人都知道,内功的练习是提高技法得的关键,不论是哪个门派,内功的修炼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把内功的修炼作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所谓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说的这个问题。太极拳有着独特的内功修炼方法,尤其对代脉的修炼,更体现了太极拳的阴阳学、经络学的结合。太极拳的练意、练气、练神、还虚的一套内功的练习方法是科学,是符合中医养生学的。太极拳的练习中最后一个练法就是带功练拳,经过长期的带功练拳,功夫会大增,有一种万夫不挡之勇。
    综合以上提法,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和其他拳术的训练方法一样 也分着几个步骤,但是其训练的细节却有着独特的方法。这里没有讲太极拳门内的兵器的训练方法,可以直率的讲:“兵器的练法是在拳的练法的基础上,无非是把臂膀加长也 ,而融入了兵器的招数 。(李经梧言录)”。冷兵器时代的技击之术,对于现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来说确实无法比拟,所以练习太极拳时必须辨证的进行吸收其精华,排除其糟箔。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有所流传。几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并且也有人记载过,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的好方法,而且有一定疗效。因为过去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重要治疗方法--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且已被公认为治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所以,太极拳之能配合医药来治疗某些疾病,则是应无疑义的了。事实证明,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

    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华佗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主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状况好。

 

 

作者:养生堂——太极网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