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拳之前的动作依次是:双手左上右下转圈挒开,双手分开两胯旁,身体下沉,双手上翻左掌右拳上击同时提膝;震脚左掌右拳交叉前插,右拳向前右外翻左肘同时左顶,右拳左掌相合,左掌往左前开(开了再开);右拳往右缠绕一圈回到胸前,下沉到小腹;左手半握拳往回收,左肘往后顶,同时右拳从下腹部向前偏右上方弧形抖发而出。
有些人不理解,不是从小腹部向前偏右上方弧形抖发而出,大都是右拳缠绕到右胸、上腹部就直接直线向前发出。为什么?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畏难情绪。确实,从下腹部往前偏右上方弧形发拳较难,没有一定的放松基础和长期的反复揣摸是打不出来的,或者说打出来的力度很差,很别扭,所以很多人宁愿“直打”。二是认识上的问题。受一般长拳的影响,认为直线打出比弧形打出更短、更直接、更有力。因为掩手肱捶不单止是“拳”,而首先是肩、肘,最后才是拳,一出拳这三个劲都可打人,而且是螺旋缠绕地抖发全身劲,决非是硬力打一拳,这便是不能直接发放的原因。李小龙教授截拳道时要求他的学生“手”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可以发拳,不必收回腰间再发出。其观点就是:打斗时拳不可能先收回腰间再发出,而应该随时随地立即发拳。这就是说斜线、弧线都可以发拳;再说,如果只知直线发拳,那还谈什么挨着何处何处击,一波三折和松活弹抖的太极劲?而这正是太极拳与一般长拳的区别。